「我遙控器放在哪?」「我怎麼突然忘記回家的路了?」「今天是幾號?」

很多人會把健忘跟失智混淆,其實健忘跟失智並不一樣,健忘僅需旁人提醒,就會想起忘記的事物,但『失智症』卻是持續性且惡化的退化性遺忘,還會出現語言能力、空間判斷、計算能力、注意力、抽象思考能力等各方面的認知功能退化,還可能有性情上的改變,甚至出現幻覺、妄想等症狀。

失智症族群全球年輕化

目前全球的失智症人口不僅是增加且有年輕化的趨勢,新聞指出根據2016年發表於美國期刊《中風》(Stroke)的研究指出,30至50歲的青壯年族群,血壓比正常值每高出20mmHg,罹患血管性失智症風險將升高62%,國際失智症協會就提出了以下10個失智的警訊

糖尿病的成因有兩種,一種是胰臟無法分泌胰島素,導致葡萄糖無法進入細胞;另一種則是細胞對胰島素不敏感,無法完整吸收葡萄糖,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葡萄糖一直滯留在血液裡,形成「高血糖」的狀況。

剛開始出現這樣問題時,胰臟會更努力分泌胰島素,期盼細胞多多利用,但時間久了之後胰臟也累了,很難再釋放出更多的胰島素,血糖也就更居高不下。

1.記憶衰退到影響日常生活。

2.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︰如家庭主婦不知怎麼炒菜、用家電等。

3.說話表達出現問題︰想不起某個辭彙或詞不達意,如以「送信的人」表示「郵差」。

4.喪失對時間、地點的概念︰搞不清年月、白天晚上,在自家周圍迷路。

5.判斷力變差、警覺性降低︰過馬路不看紅綠燈、借錢給陌生人、同樣的東西重複買等。

6.抽象思考出現困難︰如無法理解微波爐、遙控器、提款機的操作說明。

7.東西擺放錯亂︰如衣櫥裡放水果、拖鞋、皮夾或遙控器放進冰箱、到處塞衛生紙等。

8.行為與情緒改變︰情緒轉變較快,一下子哭起來或生氣罵人,或憂鬱、躁動不安。

9.個性改變︰如疑心病重(懷疑配偶外遇、有人在飯菜下毒)、口不擇言、過度外向、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。

10.喪失活動及開創力︰變得更被動,睡得比以前久,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。原本的興趣嗜好也不想做了。

失智症是一個持續性退化的疾病,從早期的輕微症狀,逐漸進入中期、晚期症狀,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,有個別差異。

該怎麼預防失智症?

  • 人際互動

    積極參與社交活動,如社區活動、公益社團、朋友或同學聚會、當志工、下棋打牌等等,都有助於促進大腦運作。
    培養興趣:參與課程、定期閱讀、繪畫、園藝、打麻將等等,都是不錯的選擇,也可以安排旅遊活動,持續接受新知。另外,聆聽音樂也能舒緩患者的情緒,或藉由樂器的操作或演奏,為患者腦部提供正向刺激,達到延緩病情的目的。

  • 運動習慣

    每週可維持二到三次以上的運動習慣,對失智症也有預防作用,如健走、爬山、跳舞、游泳、太極拳等等,這些相對和緩、強度較低的運動也較適合年長者。

  • 控制三高

    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血糖都會增加血管型失智症的風險。因此,罹患三高的慢性病患者,應該積極接受治療,穩定控制血壓、血脂、血糖,除了能降低罹患失智症的風險,若有失智症,也能延緩退化。

  • 營養攝取

    研究顯示,地中海飲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。此飲食原則以蔬果、五穀雜糧為主,多吃豆類、堅果、魚類(富含omega-3脂肪酸),適量飲用牛奶與奶製品補充蛋白質與鈣質,烹調食物時多選用橄欖油等不飽和油脂。

  • 避免頭部受傷

    頭部曾受到嚴重創傷的人,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高於一般人,平時騎乘單車或機車時應確實戴上安全帽,降低受傷的機會。 許多失智症患者在患病時可能出現肢體障礙、走路不穩,此時照護者應該特別留意,因為跌倒受傷常是使失智症惡化的原因之一。

資料來源:台灣失智症協會、ihealth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