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增3例屈公病境外移入 今年累計7例

日期:
2025-02-18
新增3例屈公病境外移入 今年累計7例
目錄

新增3例屈公病境外移入 今年累計7例

【外勞社記者楊孝慈二月十八日臺北報導】

疾病管制署2月18日公布國內新增3例屈公病境外移入病例,1名自菲律賓境外移入個案為20多歲女性,於入境時發燒經機場檢疫站攔檢及採檢送驗後確診;另2名印尼境外移入個案為50多歲男性及30多歲女性,於入境前即出現關節痛、肌肉痛等症狀,入境後仍有不適症狀至醫院就醫,經醫院通報採檢後確診。衛生單位已針對個案住處完成病媒蚊密度調查、孳生源清除等防治工作。
  疾管署統計,今年截至2月17日已累計7例確定病例,均為境外移入,其中自印尼移入有6例,菲律賓1例,病例數為近五年同期最高。2024年累計20例確定病例,均為境外移入,且多自東南亞國家。

 全球屈公病疫情持續,亞洲病例數以印度最多,鄰近國家泰國及馬來西亞亦持續發生。疾管署說明,屈公病在臺灣為第二類傳染病,係由帶病毒的白線斑蚊或埃及斑蚊叮咬而感染,潛伏期為2至12天,發病前2天至發病後5天為病毒血症期,感染症狀包括突然發燒、關節痛或關節炎,特別是手腳的小關節、手腕和腳踝等部位、頭痛、噁心、嘔吐、疲倦、肌肉疼痛,約半數患者會出現皮疹,症狀持續3至7天。

 疾管署提醒,屈公病或登革熱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均為清除孳生源,民眾計畫前往屈公病流行地區,應做好防蚊措施,穿著淺色長袖衣褲,使用政府機關核可含敵避(DEET)、派卡瑞丁(Picaridin)或伊默克(IR3535)成分的防蚊液。入境時如自覺可能感染,應主動聯繫機場檢疫人員;返國後如出現疑似症狀,應儘速就醫,並主動告知旅遊史、職業史、接觸史、群聚史(TOCC),以利及早通報、診斷及治療。

分享文章